2013-07-20

2013暑假作業之二:水上


從朴子回來路上,順路經過了水上。水上,那個小學待過的地方,那個屋與屋真正擁擠的毫無道理小巷、那個連養的狗的爭執都能埋下鄰里嫌隙的村落,那條小徑,轉角賣不出的破房子,頂上燕巢,家裡有女人的日子,那個小家庭式、偶爾聽說會有激烈爭吵發生的居所。

從巷子口轉入柳子林,不見轉角雜貨店,頂上的招牌色澤全也斑剝,卻還是留下開店過後的證據,隱約字跡尚可辨認,只剩商店兩字,而不見大門敞開。若要說起繪畫啟蒙,或許就是巷子口的雜貨店;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小孩的偷雞摸狗經驗:那時只想到能偷拿零錢,將筆記本一本、接著一本購入,從有線買到空白,知道紙上過多指引都是阻礙,不修篇幅的個性由此養成,卻也因此,一頁頁翻出插圖,連空白也不捨留下。

當然,雜貨店的功能也不只如此,否則絕不會在巷子口輕易存活,連小孩都願偷錢成為老主顧。最重要的一點,也許就是互信。在雜貨店的記憶遠比與對面鄰居的相處還長遠,除了人生第一場目睹車禍就在店家門口發生(假若腳踏車也能算上),人生第一次買東西時,拿了商品拿了零錢,錢卻從手中滑落滾入了商品架底,其實整個店裡的掉錢過程,只有小孩在結帳區看不到的後頭驚呼,但賣東西的阿姨也是直截,當小孩來不及說出這次不能買了,阿姨馬上爽朗告知:錢就下次掃地再找。

當時的小孩已經長大,雜貨店卻沒存活下來。

倒是在雜貨店路上,經過時會害怕的神壇香火燃燒依舊。信仰真是人千年拆不掉的念頭。

新的房子,大量而同一的座落村落一列,遠遠看去,倒有些尷尬,畢竟那些房子有如別墅般的設計,卻無法辨認之間有何迴異之處,無法揣測出住在屋中的人的個性、或人的組合。

轉角處的房子依舊沒人入住,換作從前,我會害怕沒人住的空屋,何況它的外觀是如此空蕩,像是隨時能從外面聽見一根針在屋中掉落,然而,只有轉角那間空屋不那麼可怕,似乎是這樣,對它,我沒有任何稱得上是恐懼的想像。就算那間空屋被人遺棄,但那樣的轉角,卻是我們小時候會因巷子太小車子不好進出時的等待之處,而轉角除了給人等待的空間,也另外分出一部分的給予,那就是附近的燕子,或許也是我之所以不怕這間空屋的原因之一──哪有燕子願意鬼屋築巢?可印象中也只見牠們一次,後來再也不見蹤影,燕子最後一次築巢喋血這種事在那被人告知,卻不見任何一隻燕子再冒著喋血風險飛前來築巢,就算屋子是空到絕對不會碰上人為破壞,燕子也不願丟下一代在空屋等待。

巷子外,那條永遠不知通往何處的小徑上,白人牙膏進駐,連老闆的別墅都圍了起來,成了當地最大住家,總之,它存在好幾年了,牙膏一家人應該比我熟悉當地,或許差別只在於,他們不會見到原本小徑上是長滿多少野菜,而現在──就我今天經過的程度──只剩一叢;他們也不會知道,牙膏廠所覆蓋的空地,以前是附近流浪狗的活動範圍,那些狗基本上都住在空地附近的破鐵皮屋,而為什麼知道,因為小時候的鄉下村落沒有同齡小孩,附近的狗,才是除了隔壁鄰居外的真正童年玩伴。對了,那塊空地也是隔壁大三到四歲的鄰居男生和他國中新交的朋友的打棒球去處,所以說嘛,狗是以前的長久夥伴,只差與牠們交流,也必須是偷偷摸摸,比去雜貨店還要加倍留意。


最後是舊的住處,有新的、沒見過的人來定居,幸好舊處所沒有與轉角空屋相同命運。以及舊處所的斜對面,以前偶爾會有比打電動更令我著迷的畫面,但說著迷不好,用嚇呆也不夠恰當,畢竟沒有驚嚇情緒──總之,以前我沒去過市場,沒見過雞煮熟前的樣子,就是站在家門口時,首次見到一隻雞如何被拔光了毛,扭斷脖子,鮮血入碗,成為端在對面男人女人手上那碗湯的畫面,歷歷在目。舊家的斜對面現在改成神壇,這村落的神壇越來越多了,或許哪天我再經過,也會見到新建的別墅,開始有了爐火裊裊端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