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便利超商,也就是最近發言人很不客氣的連鎖商店,聽到幾段對話,令我好奇地轉頭回望過去。
「有美白、保濕、珍珠、滋潤......」
「真的有兩件299?」
「那買六件呢?」
「六件一樣是兩件兩件算。」
在超商店員與客人的對話後頭,還有幾個三四十歲的阿嬸,蹲在地上,對著似乎在海岸另一端的朋友大聲問到了需要幫忙帶多少,哪個牌子好不好,之類之類......
超商的店員有兩位,一位忙著結帳,一位則待命一旁,等待解說的機會。
北投,眾多溫泉旅館林立,是遊客到了北台灣,必住的景點之一。這裡有間綠建築的圖書館,與北投居民聊起時,被提醒這附近有的是市立圖書館,稻香、秀山......總而言之,就是不要去北投圖書館,那裏一到假日,遍是遊客觀光,導遊還會帶大家到圖書館裏頭,繞一大圈仔細解說一番,正好也成了遊客的歇息之所。
那麼平日或許不會遇上了吧。
一群講著廣東話的遊客,大約國中生年紀,排成隊伍後,散亂到圖書館的廣場。進入圖書館後,有的也零散館中。
這讓我想到,好像不知不覺,身邊真的多了許多說話時,要試著聽好幾遍,才能判斷什麼語言,來自哪裏的人們。我以為這種情形,只在台北發生。
-
上次於嘉義火車站對面的雞肉飯店,也是這樣,進來一群熙熙攘攘的年輕人。與朋友討論究竟是哪個國家的話,左猜右側,百思不解,如同他們的註冊商標,亮在胸前的相機鏡頭那般甩動猶疑。
坐上嘉義縣公車,也許有個一年在嘉義搭公車,不知道。總之,車體仍是一貫的草綠色,廣告約略不是南華大學送小筆電,要不然,就是以黃敏惠為商標的雞肉飯節或管樂節。然而有些什麼已經變了,那便是上車時,已不只有透明零錢箱,還有感應票卡的機器。
差點拿出悠遊卡來靠近機器,一卡通可不接受。照舊站在搖晃車體中翻著零錢,被司機念著要不要坐著慢慢找。投下零錢的剎那,看著悠遊卡上的自己,突然不知他是哪裡的人。
-
有如劉克襄〈嘉義火雞肉飯帶來的不安〉一文中,被當地人所當作的特色,逐漸被統一化、企業化地經營。我沒那麼悲觀,當地有當地才認同的指標,且從每個當地人口中得來的答案都會不同,譬如「雞肉飯究竟哪家好吃?」這麼一個在當地,也人人有過的對話。
觀光發展,究竟為何?提升當地特色能見度,或者為了在地商機,不惜分化本地人與遊客?我並非北投人,但對那連連鎖業也投入的觀光競爭,還是暗自擔心起有朝一日,回到嘉義時,還會有揣度他們來自何方的空間?
有朝一日,他們的腳,比起我所行經的台灣,將會留下更多跡痕,吃過更多特色美食小吃,爬過更多有車站有鐵路的山,浸過更多標榜各大浮誇效能的湯。
(然後或許統一也不大乎被本土消費者怎麼看待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