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抉擇有時候不是有意識抉擇的,是你一步一步地調整方向,性格會去調整人生的指針,帶你走到某條路上。」
正好讀到這句話,出自一篇專訪黃麗群的文章,而她如是說。
認為凡是努力而積極,意識終將使你擁有抉擇的權,大概也曾想過,儘管少,身旁不乏這類案例;並不是在得到了怎樣結果以後的讚嘆與迴響,而是他「確實」處於普遍印象中所認可「通往目的必經的路徑」,如名人傳記、回憶錄,又或當代這類哪怕一點善意,便足以歌功頌德的夢想消費品──當然,挫敗及霉運是不可少的起承。
大概厭惡了大量的正能量消費品,敏感如我,錯覺這是資本主義所編織的符碼,使得人縱使退縮及猶豫,都是該受蒙塵的情緒,一時或許可被允許。惡性循環也是人性的一種,這樣的命題,傳媒也不願多做著墨。
歸罪於人性似乎過於便宜,討論事情之前先拉出軸線,性格是橫,社會是軸,進而誕生三維甚至四維,那是機會及命運。
這麼想乍聽公允,卻忽略人性中的健忘,既然流行歌頌韌性,當然也有相對應的逃避,只是冷門,一旦不受重視,遭到濫用的機會就大了。
無論動物或人類,身體受傷,通常伴隨一定的復原能力,精神及心理亦然,條件是將記憶拉成一條綿延線段,才會成立,但我們通常不那麼信任記憶,假設經常駁離現實,意志一旦輸掉,成了斷續的回憶,可信任的只剩意念,每時每刻都在變,包括受了傷的真空狀態、暫時遠離,抑或鼓起勇氣及自信。
所有荒謬的故事,不外乎這類情節:社經地位不高,或者平時自卑慣了的人,突然提振精神,心中閃過「或許就是這次」的念頭(暫時忘記若在過去,都是奢求),進而大膽伸出斑剝難看的手,遠遠看來好像泥濘中掙扎。
那決心是假的,因為並非出自他的性格,慾望卻是真的,結論是失敗的慾望是真的,醜陋的慾望也是真的,慾望超越階級與社經,其不合時宜的型態,最值得廣受傳唱。
至此,已不論悲觀樂觀,這些片片段段,都是命運的荒謬。卡謬曾對荒謬下過定義:「所有理性與非理性的交會。」交會再也不是人的性格可以直接決定,而是生活的蹣跚地積累。珍惜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