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文學中「你」的運用。
這個「你」,可能是作者主觀與客觀(但無論何者,都是作者所擇的),譬如一、說話的對象/第二人稱,二、作者自己,三、讀者,四、不存在的戀人。
〈七個猶太小孩〉文本中不斷出現的「告訴她」,這第三人稱,是否也呼應了如上,「你」的運用?
成英姝的這篇文章談到小說中第一人稱「我」的敘事。
當在寫小說時,是否使用第一人稱,另書寫者困擾的原因,是因為「我」,其實是種三位一體的狀態。比如大江健三郎同意創作小說的『我』、小說中的『我』,和從事創作的『我』本人不是同一人。成英姝說這是敘事者、生活者、人物的三位一體。
成英姝舉了高行健《靈山》的例子,將書寫者「我」「我」「我」的三位一體分解成「我」、「你」、「他」。書中第一人稱的「我」;以及第二人稱的你,是「我」的對外投射,一個對話對象;第三人稱的「他」,便成了對「我」的自我觀照。
我同時也覺得聽起來像是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為何這樣說?
用舞台劇的觀演關係來看,〈七個猶太小孩〉中這個「他」,以現實面來看的話,亦是種三位一體:小孩(對象)、觀眾(觀者)、自我。
以意識面,也就是心理層面來看,這三位一體的界線其實就模糊了(文本給予詮釋的空間),是否「告訴他」這樣的昭告聲音,是告訴敘事者自身、生活在現實中的自身,以及不限定的人物自身?
如果這種人稱/對象界線沒那麼重要,那文本中不斷呼告的「告訴他」,不也種「內觀」?
於是這樣的「他」「他」「他」,在跳躍中,也可以形成彼此間的呼應連結。
參考:成英姝〈我,和我,和我──談第一人稱敘事〉
http://vallie.pixnet.net/blog/post/18942339